手头笔头 · 何广庆素描造型(下)

发布时间:2020-11-06 浏览:670

《手头笔头》75-76-2.jpg

插画:寒冬腊月

(根据侯淙瀚先生纪实摄影作品改编)


小引

素描作为绘画研究的一种途径,在创作实践中兼顾了习作训练的思维方式。透过点、线、面的构成,努力探寻造型语言的多义性。

由于受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,观念上转变了人物素描的认识。以新的视角切入,进一步把握绘画造型的本质特征。尤其是将影像引入创作,试图解析视觉表达的某种可能性。

所谓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现将一批素描手稿集中展示,如有不妥之处,还望观者批评和指正。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何广庆

继续看


《手头笔头》71-72-2-1.jpg

插画:建党伟业之党员传奇-1

(相关人物排名不分先后)

《手头笔头》71-72-2-2.jpg

插画:建党伟业之党员传奇-2

(相关人物排名不分先后)

微信图片_20201111142233.jpg

钟南山

水墨 28×45CM

2020年

解构爱情狂

纸本 28×45CM

2017年


书 中 有 画 ,画 中 有 书

与画家郑迁对话(二)

(郑迁:当代画家,执教于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。文字整理:何广庆)


郑:素描中就造型语言特点而言,你创作的《肖像某某》颇具版画和水墨风格,似乎连人物选择也有所变化。有趣的是,你所塑造的人物都是中外知识分子形象,这是为什么?

何:是的,这与我近年来的阅读体验有关。画素描手稿如同作家坚持写日记。我一直向往写作的状态和热情,渴望表达现实人生的另一面。你不也是画画的,偶尔也试着写作,我想文学作品中许多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家。

所谓书中有画,画中有书,原指书法技巧入画,强调传统国画的用笔特色。借题发挥,我另有新意。我认为除技法研究外,文学表达最能贴近绘画,作品内涵与品质尤为重要。视野决定着创作高度,将书画融合,取决于个人态度和创作选择。以往艺术类画册没少读,越看越困惑,不知道该表达什么?或许,认识总停留在事物表象。后来,我索性翻起一些杂七杂八的“闲书”,主要涉及小说、散文和诗歌,还有少量的哲学书。时间长了,我慢慢从阅读中找到感觉,寻求心灵上的一丝慰藉,便沉浸于非绘画领域的遐想空间。

《肖像某某》系列作品蕴含着本人极其特殊的艺术情感。按照主观意识加以形象塑造,试图充分发挥个人素描造型的表现性及思想性。作为不同领域的开拓者,《肖像某某》着重突出画面这批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。细想起来,正是阅读让我学会独立思考,既丰富了素描语言的组织能力,也体现出某种截然不同的精神诉求。


异形-1

纸本 30×45CM

2018年

异形-2

纸本 30×45CM

2018年


郑:从绘画领域关注到阅读,你表露出一些新的艺术见解。那么你所强调的阅读体验,受益匪浅,甚至影响大于意义,这对素描研究有什么样的启示?

何:起初,整天躲在工作室里看书、画画,能够感悟到两者间彼此存在的意义。应该说,思考过程孤独而又快乐!阅读之后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,逐渐意识到阅读有助于绘画获取更多的知识。当读到潘光旦先生《人文生物学论丛》一书,理性地认识到人文科学所融汇的思想特性。值得一提,上世纪50年代,潘光旦先生致力于我国民族学研究,曾在湖北恩施地区做过田野调查。前几年,正是基于土家族区域美术的研究需要,我便认真查阅他的《湘西北的“土家”与古代的巴人》和《画家的分布、移植与遗传》两本书。在理论实践上初步了解到人的精神力量及社会价值。显然,从自求到自得,阅读拓宽了眼界和思维,清楚意识到素描研究需要一定的深度、高度和广度。

郑:根据你画表达的需要,所获取的阅读体验值得肯定!如何解释相关问题,有别于思想和观念上的差异性。你能顺着先贤的思考轨迹,成为个人关于当代艺术思考的一部分。我还记得你曾说过“不动笔墨不读书,”这又意味着什么?

何:这是我在课堂上的教学观点。我常告诫大学生,只顾画画,不去看书,是远远满足不了个人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。为了提高专业兴趣,激发主动思考的能力,不仅要严格进行技法练习,也要推荐相关人文类书籍去阅读。其目的在于书中有画,画中有书,相辅相成,广收博取,通过“画外修养”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。

你不是也读过福柯、博伊斯等人的书吗?福柯作为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重要学者,深刻解释了社会存在的诸多艺术现象,对现代主义思潮具有独到的理论见解。无论立场,还是学术观点,福柯的态度鮮明,论述精准,对现代艺术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。博伊斯则积极倡导“社会雕塑”的概念,强调转变和突破传统的创作观,坚信艺术能够改造人与社会的意识形态。譬如博伊斯“重塑社会”的思想如同一颗种子,深刻影响了他的学生伊门道夫、安塞尔姆・基弗、居伊・德波、科洛贝尔等人。


嬉皮士

纸本 30×45CM

2017年

花儿

纸本 30×45CM

2010年


郑:你坚持素描研究,造型语言成为一种自我意识的载体,认为一切可视物都可转换为艺术观念。或许是从阅读中不断引发思考,你希望避免传统素描的保守和盲目,相反突出个人现实审美的自觉性。这势必会产生多重影响,你能举例展开吗?

何:纵观历史,我国元代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阶段。当时的世俗社会不需要文人,所谓”天生我才必有用”的想法被彻底颠覆,迫使传统文人转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探索。我崇尚这一时期,传统文人画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,尝试着绘画、文学和书法的思想融合。《富春山居图》作为元代文人画的典范,画家黄公望极力倡导“得之于心,而形于画”,通过笔墨情趣来表现山水内在的美,并强调“理”在意境表达的情感要素。“理”为何物?“理”是造型规律,也是读书人自我识的精神诉求。母庸质疑,这类文人画家是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感概,更多寄情于山水之间,力求表达某种挥之不去的现实情怀。


《手头笔头》49-50-2-1.jpg

肥妞-1

纸本 35×45CM

2014年

《手头笔头》49-50-2-2.jpg

肥妞-2

纸本 35×45CM

2014年

《手头笔头》51-52-1.jpg

肥妞-3

纸本 35×45CM

2014年

《手头笔头》51-52-2-1.jpg

肥妞-4

纸本 35×45CM

2014年

还记得前段时间,我推荐你的几部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纪录片。其中就包括蔡国强的《天梯》、刘小东的《盐官镇》和《易马图》等影片。我比较赞赏刘小东的艺术智慧,现场作画其行为本事无疑体现出另一种观看之道。这不尽让我联想到英国批评家约翰・伯格书中观点。大意是可视物的出现和消失,绘画本身被视为某种观点的确认。倘若缺乏认真观察和感知就不会有真正的绘画,或许这就是当代审美价值的精神缺失。由此展开,刘小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画家身份,其创作视角直接切入时代,选择写生方式见证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真实面。

时至今日,我承认中国有当代艺术,但好的作品并不多见。由于对人性、心理、行为的反思过于主观化、形式化和碎片化,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系统性的表达模式。

郑:的确如此,在现实语境下有许多题材都可以表现。绘画如同一面镜子,阅读恰好成为艺术家获取灵感最好的途径。回头再看你的素描作品,我渐渐品鉴出味道了!

何:我曾多次认真分析过自己的素描创作,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,关键在于作品内涵和品质。平时是该多动手,但还要多读几本好书。最后,我想借用赫伯特・斯宾塞“适者生存”的进化观点,引入到文学和艺术创作认识,阅读对素描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拓展意义。


《手头笔头》63-64-1-1.jpg

族群中的长者

纸本 25×35CM

2012年

《手头笔头》65-66-1-1.jpg

云南人物采风-1

纸本 25×35CM

2012年

《手头笔头》65-66-1-2.jpg

云南人物采风-2

纸本 25×35CM

2012年

插画:中国筑坝人(局部)

2015年

插画:金沙江母亲成长记

(根据2016年7月《中国三峡》杂志专题策划改编)

连环画:一身绿军装(局部)

2018年




微信图片_20201102095347.jpg

何广庆 

现执教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、硕士生导师,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教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