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头笔头 · 何广庆素描造型(上)

发布时间:2020-11-02 浏览:671

困顿之像

纸本 45×45CM

2017年


小引

素描作为绘画研究的一种途径,在创作实践中兼顾了习作训练的思维方式。透过点、线、面的构成,努力探寻造型语言的多义性。

由于受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,观念上转变了人物素描的认识。以新的视角切入,进一步把握绘画造型的本质特征。尤其是将影像引入创作,试图解析视觉表达的某种可能性。

所谓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现将一批素描手稿集中展示,如有不妥之处,还望观者批评和指正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何广庆


继续看

预言家

纸本 30×45CM

2018年

马赛尔 · 杜尚

纸本 30×45CM

2018年

小角色-1

纸本 30×45CM

2015年

小角色-2

纸本 30×45CM

2015年

雨果 

纸本 30×45CM

2015年

女权画家

纸本 30×45CM

2017年

安迪先生

纸本 30×45CM

2018年

聚光灯下-5

纸本 30×45CM

2017年

聚光灯下-6

纸本 30×45CM

2017年


 外 师 造 化、中 得 心 源  

与画家郑迁对话(一)

(郑迁 : 当代画家,执教于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。文字整理 : 何广庆)

郑:你近期的人物素描造型严谨,侧重画面内容和技术,试问内容重要,还是绘画技术重要?我向来反对传统学院教育,特指主流艺术的保守和僵化。将技术好坏视为专业与非专业的评价标准,并不客观,也不准确。我很想知道你是如何审视这一现象的?

何:技术固然重要,能够支撑绘画的表达,但技术不是唯一的,还可以有思想和情感因素,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。本人曾接受过传统学院艺术的正统教育,我认为当下的艺术应当审美先行,与实践并重。此外,画外修养更为重要,合乎专业发展的个人需要。

所谓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源于发现艺术的现实之美,真正做到客观与主观,形象与意象的再造目的,这一点实属不易。我平时热衷素描造型的研究,许多方面个人感悟较为深刻。事实上,提高审美素养包括了理论范畴。素描研究被定义为绘画实践,因而需要一定的技巧训练。我想素描并非简单的基本功,其学问和内涵同样深厚。我画素描,既强调造型技术,更关注内容叙事的结构和特点。应该说,当代艺术有别于传统形式,除了架上绘画,还可以是行为、装置、观念等艺术途径。将这些概念具体展开,需要我们梳理清楚,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绘画造型的演变特点。20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的确很快,打破了传统艺术家、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界限,显然强调绘画技术不再是艺术好坏的衡量标准。正是基于观念的差异性,专业与非专业、学院与非学院必然存在一定的美学分岐。由此类推,当代艺术重要的是观念表达,是人的想法,而不是技法。如今,有人觉得素描画得不够好,还在质疑绘画造型的技术用途,或许这已经都不重要。


铁腕绅士

纸本 30×45CM

2016年

物理学家

纸本 30×45CM

2016年


郑:的确如此,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让人走了不少弯路。传统的培养模式过于急功近利,严重暴露出同质化的教学现象,实在令人反思。相反,我们这批“70后”算是“放养型”的,至少受到外来“打口音乐”的熏陶,是时候反哺社会了?(注释:“打口音乐”特指上世纪90年代前后,欧美国家将过剩的音像制品,以废品处理,通过非正式渠道流入中国,成为当时年轻人中另类消费群体的流行文化。)

何:首先,我要澄清“美”不是教出来的。现行的教育体制弊端很多,导致了艺术学科发展不健全,学生缺乏专业领域中独立或自主的学习意识;其次,我也不赞同你所谓“70后”的提法......

以前在美院,我素描画的好,常被老师表扬,自我感觉非常良好,将来一定能够成为“梵高式”的画家。回想起来,梵高素描的好可贵之处在于单纯和质朴。相比现在的学生,可比我们这代人明白事理的多。应试教育让人很现实,探究素描有啥意义,艺术是不能混饭吃的,做个画家只是梦想罢了!可见,多数年轻人专业兴趣不算高,不太重视造型基础的学习。在此,我想补充说明,素描不仅能丰富艺术的感受,也能获取更多的表现方法和创作动力。最终,画的还是你自己,理论得不到实践,违背了坚持素描研究的本义。

郑:理想要能持久,就能成就未来。就你的个人艺术追求,能否自我救赎?你是一个明眼人,素描研究适于自省和修行吗?

何:人生也许就是一场自我救赎的过程。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,你我视角不同,立场和见解自然不同。素描与其他画种有审美共性的一面,也存在矛盾和差异的另一面。素描作为一种纯艺术形式,表现客观对象,夹杂着较为复杂的主观因素。通过素描研究,我同样获取了更多生命感悟。

相比之下,同样是对艺术自由表达的救赎。我一直欣赏你的画风,轻松、自由、感性中流露出你最为率真的一面。你对素描也十分敏感,不受传统写实技巧的约束,“无法便是法”恰好也是另一种真实的意象表达。多年来,你不刻意为展览画画,不向市场妥协,坚守着个人所追求的艺术理想。结合现状,将理想变为现实,过程总会循环往复,无休无止,这便是本人的自省和修行方式。


聚光灯下-1

纸本 30×45CM

2016年

聚光灯下-2

纸本 30×45CM

2016年


郑:你曾提到“画物非物,似与不似”的观点,通过造型手段来分享快乐的审美体验。素描上你比我更敏感,画到极致,足以快乐,试问快乐不是轻易寻求而获得,你又是如何理解的?

何:造型手段既可抽象,也可具象。素描是无法掩饰笔者内心真实的一面。你所画的感悟方式和虔诚态度,暗示着情感因素自我进化的现实境遇。研究素描的初衷就是喜欢,所以快乐。倘若一个人的绘画可以逃避,远离喧囂,淡泊名利,素描动机必然变得更加单纯。当我们面对一个困惑的精神世界,读书行路,自我认知,艺术创作则孕育出无限的遐想和生机。

郑:你所说的绘画境界我是达不到。从画境中发现心境的重要性,执着必定有生皆苦,有念皆妄,你尝试放下更多妄念,学会享受现在。最后,我很想知道你如何定义意象表达的素描关系?

何:古代画论中,素描被释义为“非彩为素,摹画为描”。形象可呈现客观对象,既然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联,那么内容与形式应当统一。意象首先建立在客观基础上,素描主观意识存在表达共性与个性的差别。内心意象较为特殊,要借助物象来表达,所寄予的情感被物化,形成了某种个人化的精神诉求。其次,素描造型意在形骸之外,意与象的表达关系各见其趣。追根溯源,中国传统绘画造型即要“形似”,更讲求“神似”,真实的情感因素必不可少。最后,借《庄子 · 齐物论》中“此亦一是非,彼亦一是非”的观点,延伸到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艺术本质,寓意着意象表达互动而多元,独特感知尤为重要。


吟游诗人

纸本 25×55CM

2017年

色彩追随者-1

纸本 30×45CM

2017年

色彩追随者-2

纸本 30×45CM

2017年

引领-1

综合版画 28×65CM

2015年

引领-2

综合版画 28×65CM

2015年

引领-3

综合版画 28×65CM

2015年

飞扬的城市(何广庆与马静合作)

综合版画 45×95CM

2014年

视觉者说

纸本 35×45CM

2015年

失忆的孩子-1

纸本 35×45CM

2013年

失忆的孩子-2

纸本 35×45CM

2013年



微信图片_20201102095347.jpg

何广庆 

现执教于三峡大学艺术学院、硕士生导师,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教学。